第10集

  米汝成早有准备,精心布置了一出玩弄苗宗舒的冥剧,让苗宗舒恍惚而归。  潘世贵等人一起来到田文镜家为苗宗舒说情,让他说服皇上收回成命。田文镜愤怒地呵斥他们,警告他们今后要清白做官,不得步苗宗舒后尘。官员们悻悻而去,田文镜老泪纵横。  刘统勋带兵捉拿苗宗舒,他意味深长地告诉米汝成,没想到乾隆朝掉的第一颗脑袋果真在皇家粮仓。苗宗舒深知在劫难逃,一头撞死在上马石前。  乾隆下令将苗宗舒进献的"五谷树"当众焚烧,为百官作警示,刘统勋、田文镜望着熊熊烈焰,心情各异。  眼见全国的饥荒有蔓延之势,乾隆忧心忡忡地召来张廷玉商议,张廷玉认为按往年灾情经验,今年的灾情将拖至秋后,现在只是开始,远未到大批放赈的地步。  乾隆要求米汝成速速清查库存,之后向饥民放赈,兴办粥厂。  卢焯告诫米河当年钱塘县令宋大秤就是拿秤砣进京告状,结果状没告成,人却成了疯子,现在可不能贸然做这样的事了。  卢焯甚至认为米河还不如宋大秤,只身赴京的结果可能会更惨。米河神情黯然,信心全无,认为自己还不如是个瞎子,就像卢蝉儿一样,可能胆子就更大一些。卢焯听了心中一凛,若有所思。  卢焯将孙敬山收粮的三件官器押解进京,钱塘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向官器投掷石块解恨。卢焯深感愧对家乡父老,当众负枷谢罪。  刻在官器上大大的"官"字极大地刺激了乾隆,钱塘百姓投掷石块的情形如鞭子似地抽打着他。乾隆召来百官群臣,下令在大殿前焚烧这三样官器。  旧器既废,新器待颁,乾隆阅遍大臣奏折,不见关于修改器具的折子,心里甚是着急。乾隆明诏天下,听取天下有识之士修改新器的良策。


第11集

  米河建议卢焯赶紧上书乾隆提出改造新器的方案,卢焯信服。乾隆下令明诏全国,作为全国的样本。  苗宗舒让米汝成害怕了,他害怕苗宗舒后留下来的真空。柳含月看出米汝成害怕的是  皇上颁旨让他接替仓场总督之职,提议米汝成采取躲避的办法。  刘统勋接到卢焯的密报,查实孙敬山案中苗宗舒、潘世贵涉嫌受贿,同时保举米河六品顶戴,刘统勋这才知道米河乃米汝成的儿子。  米汝成进仓场两天未归,柳含月、庞旺十分担心。这些天来,米汝成夜以继日在仓内盘查库粮,发现舞弊现象远比想象的严重,只得一一如实向朝廷报告。  而另一头,刘统勋核查的漕运方面也发现了很大的问题,漕运总督潘世贵涉案其中,大量的江南陈米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把米汝成和皇帝老子一起给骗了。  潘世贵早临到风声,立即招来部下,对北上的漕船作了安排,尤其是孙敬山的几船陈米一定要半路神不知鬼不觉地调包。  刘统勋查到了孙敬山给苗宗舒的贿银记录,其中还有潘世贵的,可由于苗宗舒已死,对潘世贵的追查就没有真凭实据,连乾隆也无可奈何。  这天晚上京城又出事了,通州西仓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米汝成急急忙忙赶到仓里指挥灭火。可火势无情,米汝成尚未来得及奏报朝廷亏空的事,就遭遇烧仓之祸,他心力交瘁。  柳含月听说此事也大吃一惊,深夜赶往火灾现场察看,可看到的是一片焦土。  米汝成这次碰到了天大的难事,这桩大清开国以来的巨案,他作为负责仓场事务的官员是在劫难逃,他的精神几近崩溃。  刘统勋,米汝成巡察仓场,劫后余生的兵丁一致说是昨晚火龙烧仓。米汝成立即撰写给皇上的折子,管家庞旺说柳姑娘给老爷留了一句话,就是折子上万万不可写"火龙烧仓"四个字。米汝成发现自己的折子中偏偏写上这四个字,对柳含月的料事如神非常吃惊。米汝成想反正横竖是一刀,一定要听自己一次,就按原来想法把折子递上去。  果然,龙颜大怒,下令摘去米汝成顶戴,并打入监狱。米汝成这才想到柳含月所言不假,但悔之已晚。


第12集

  庞旺哀求柳含月搭救米汝成,柳含月称一切都晚了。  刘统勋向乾隆报告了卢焯的密折,称有五船陈米正在北运途中,潘世贵即将把这批陈米放进皇上的饭碗。乾隆对这种胆大妄为既愤怒,又吃惊,他表示要亲自上船去查看漕粮。潘世贵知道浙江漕船帮主白献龙不是可以轻易收买之人,但他有很大的弱点,这就是他每次北上均在清江浦上岸看戏会情人,一般要耽误三天行程。潘世贵要求属下务必在三天时间内将五船陈米换成新米。  雾夜,白献龙的漕粮船队停泊在清江浦码头,负责押运的金守备宣布泊船三天,船工们都上岸休假,连白献龙都经不住诱惑上岸看戏去了。  金守备按既定安排,向粮商们布置调包的事情,乘机把兵丁也支走了。  白献龙看戏看得正高兴,碰巧米河、小梳子、卢蝉儿也在此看戏。戏演到精彩之出小梳子觉得剧中人活脱就是孙敬山,便与台上争执起来。米河见小梳子太过认真,赶紧把小梳子、卢蝉儿拉了出来。白献龙看完戏后去会相好月牙儿,老板娘告诉白献龙月牙儿的身世,白献龙打算赎她出来。  正在河边漫无目的游荡的米河、小梳子、蝉儿目睹了"阴兵借粮"的一幕。  金守备见时机已到,命令手下起运陈米。当挑夫们打开舱门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船舱里空无一物。粮商们想起当地阴兵借粮的传说,吓得拔腿就跑,金守备当场吓晕过去。  这一起丢失皇粮的奇案,不日就传遍京城,朝野震动。  皇上召刘统勋连夜进宫,刘统勋预感大祸临头,作好了死的准备。儿子刘墉认为皇上召父亲进宫,是有事相商,没有死的道理。刘统勋不信,还是带着棺材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