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1集
必先知道友谅对秀英的感情非同一般,哪敢造次,急忙闭眼以免看到秀英玉体。秀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她从浴盆里一跃而出,不仅身上已穿戴整齐,手里还拎着一把明晃晃的宝剑。这时,奉军师命令在附近游击的常遇春也带兵赶到了客栈,将张必先的兵丁全部俘虏。不过元璋无意多添仇恨,放了张必先回去。此时应天城里已经炸开了锅。当初元璋将帅印交给刘伯温,就是怕有人擅自带兵去江州救他。可徐达汤和十几天没有元帅的消息,情急之下夺了帅印,就要带着五万人马杀往江州。刘伯温、丁普郎和傅友德极力阻止,差点引起哗变。幸亏常遇春及时派人送来了书信,才免除了一场内讧。可坏消息随之而来。友谅登上王位后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东征伐宋,剿灭盘踞应天府的朱元璋。此战他自己为元帅,邹普胜为军师,张必先、张定边为大将,领步骑水军各十余万,皇上随同御驾亲征。坐在皇位上的徐寿辉也不敢发表意见,只有随声附和。东征首先的目标就是两国交界的池州,天完国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池州,漫山遍野声势惊人。开战前,友谅送去战书及礼盒,礼盒里盛一件乞丐服和一只破碗。元璋倒是欣然笑纳,随后与军师加紧商量破敌之策。陈友谅大军未到池州,徐达先率五千铁骑杀到池峪关。张必先正在关上镇守,他已得到元帅号令,知这是朱元璋的缓兵之计,想用这五千人马拖慢五十万大军的脚步。有了这个想法,张必先认为自己绝不会上当,当即出关迎战,轻易就将徐达杀得“落荒而逃”。他贪功冒进,一路追击,等察觉地势不利时,才发现已被常遇春截断了后路。前方的徐达也随即杀了回来,张必先腹背受敌,三万人马全军覆没。出师不利,陈友谅大怒。可张必先心中也不服气,明明是元帅说徐达是用缓兵之计,哪想到是诱敌深入。元璋也未因一战胜利就洋洋得意,而是深沟壁垒坚守九华山,与池州的徐达形成犄角之势。九华山一带山高地险,易守难攻,友谅决定引诱元璋出战。友谅命人放出风声,天完国大军粮草不济,只够维持五日。再派送粮队走小路,故意让高敏劫走,以此假装气得吐血。
第72集
见夫君为军事操劳得“吐血”,秀莲忙写了书信,派人送到元璋处。信上关心友谅之情切切,求元璋送回粮草,罢兵议和。这一次友谅做得天衣无缝,让元璋和秀英看不出任何破绽,以为友谅的确出师不利有心议和,就打算在友谅大批粮草运来之前主动出击。只是刘伯温总觉得这天赐良机来得太巧,各各环节过于合情合理,反而让人生疑。可元璋还是决定火烧陈家军的粮草大营,徐达常遇春带兵佯攻中军大营,待驻守粮草大营的张定边率兵支援时,元璋就冲进去放火。到了夜晚,徐达常遇春依计攻打中营,刘伯温率弓箭手在外策应。可杀了一晚,连拿两座大营,张定边都没回援。于是徐达和常遇春继续高歌猛进,攻营夺寨。此时刘伯温的疑心更甚,整个一晚都是杀声震天,陈友谅却始终不露面安抚军心,这不合常理。此时接报,张定边终于回援,可行军速度不快,似乎并不急于增援中军大营。刘伯温思来想去终于发现中计,陈友谅根本不在中军大营,而是在粮草大营。一想到这,刘伯温立刻命令已经撤退的人马全部向陈友谅的粮草大营进发,增援朱元璋。 此时,等了一夜的元璋和秀英见张定边出发回援,马上率军袭击粮草大营。可刚一放火,存放粮草的库房就发生爆炸,粮草大营瞬间化成一片火海。原来库房里放的全是火药、硫磺,遇火即燃。一见粮草大营起火,张定边马上调头,率兵四面包围,让里面的元璋和秀英无路可退。友谅则在不远处喝着酒,静心等待元璋的死讯。前来救援的刘伯温、徐达也遭到了伏击,在距离粮草大营一里开外的地方与陈家军鏖战。被困火海的元璋已无活下去的信念,他要求手下护送秀英安全出大营,自己则以身殉国。秀英出去后可以求友谅收编朱家军,几员大将可以辅佐友谅完成反元大业。可没人愿意投降,都愿留在元璋身边为国尽忠。秀英更不愿离开,夫妻之间同生共死,岂可独活。有可能是情意感动天地,突然间一场大雨降下,浇灭了熊熊大火。
第73集
突如奇来的大雨让元璋侥幸冲出火海,与徐达、刘伯温里应外合突破张定边的包围圈,逃回池州。友谅气急败坏的返回中军大帐,此次朱家军虽伤亡两万余人,可让朱元璋逃走是一大败笔,他心里如何不怒。怒火涌上来,友谅也失去了理智,不顾士兵昼夜作战,下令各营组建敢死队急行至池州,必须于当晚拿下池州城。池州此时也是孤立无援。元璋兵败,徐达护送他回应天休整,只留常遇春带着五千老弱士兵把守。常遇春经一场血战终是挡不住友谅的十万大军,不得不从城内撤出。得了池州城,有如打开了应天的门户。友谅站在池州城头甚是得意,下令追击残寇,取常遇春的头颅祭旗。张定边和张必先领命出城追击。二人忽见常遇春调转马头杀了过来,张必先曾吃过徐达的亏,不敢贸然迎战,先派弓箭手射击。见常遇春中箭落马,张定边率军掩杀。追至六泉口,突然乱箭射来,士兵纷纷倒地。张定边以为中计,忙撤军返回池州城。其实这只是常遇春故布疑阵,用少量弓箭手吓退追兵。二张回到池州不敢据实禀报,谎称有汤和接应才让常遇春逃走,总算蒙混了过去。友谅东进,元璋连败几仗。青青还出使隆平,请诚王张士诚出兵,联合攻打应天府。不过张士诚是个生意人,一盘算下来,自己出兵出力打了应天,最后还是被陈友谅占据,得不偿失,所以不愿出兵。而友谅自从天降大雨救了元璋后,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只是运气不佳并非天命如此。秀莲为他找来道士驱鬼祈福,这道士建议友谅登基面南,应天子之命方能红运高照。友谅闻言大喜,重赏道士后便准备置徐寿辉于死地。第二天,友谅命徐寿辉亲自攻打太平府。徐寿辉已多年未有征战,此次亲征也未带盔甲。混战中,徐寿辉受重伤被送至采石矶。待徐寿辉离开,友谅才派出水军从水路攻打太平府,一举拿下。徐寿辉虽逃过战场一劫,但终被陈友谅杀死在采石矶。
第74集
杀了徐寿辉的当天,陈友谅就急不可耐的登基,完全省略了应有的礼仪,如同儿戏一般。他改国号为大汉,年号为大义,定都江州,封秀莲为皇后,青青为贵妃,必先为丞相,定边为太尉,邹普胜为太师,立秀莲所生之子陈善为太子。当日,邹普胜得知陈友谅弑君篡位,气得吐血而亡。自此天完国结束历史使命,开始了大汉朝短暂的生命。应天战事吃紧,秀英亲自到汉阳求援。刘福通畏惧汉朝势力又藏有私心,不愿发兵援助应天。韩林儿对丞相惟命是从,因此不愿接见秀英。哪知这马大脚毫无规矩,竟然拎着根棒槌直闯皇上寝宫。她这气势汹汹的样子,韩林儿和刘福通见了也是心惊。一个皇上一个丞相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秀英气得当场破口大骂。韩林儿和刘福通面面相觑,也不敢出声,只能仍由秀英责骂。此时应天也是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连失池州太平两个重镇,陈友谅的水军攻无不克,给朱家军造成不小的震动。刘伯温勘察地形后,决定在陈友谅水军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举毁掉这些坚船利炮。最佳的地点就是龙湾,此处河道狭窄,舟船调动不便,正可用红衣大炮轰之,迫其上岸作战。只要到了岸上,水军的优势就消失殆尽,可以为朱家军挽回部分劣势。而陈友谅觉得胜券在握,已有些飘飘然。还未取得应天,就犒劳三军,搞得军营之内莺歌艳舞,乌烟瘴气。朱家军中一些认识友谅的人,也开始背着元璋向友谅示好。这更让陈友谅信心满满,决定三日后发兵攻打应天,随后北上拿下汉阳。正是这种狂妄自大,让友谅失去了警惕。当往日老熟人康茂才从元璋军中逃到太平府投降时,友谅想都没想就接纳,却不知正中了元璋的诈降之计。康茂才与友谅、定边、必先自小相识,友谅知其老实本份,也就未有怀疑。何况康茂才还带来了应天的兵力部署图,友谅更是大喜,以为天灭元璋,自己红运当头。
第75集
高敏为救元璋,连日赶路到大都救援。可哪有朝廷救反贼的道理,朵而只只能推三阻四,把这事推给了扩廓帖木儿。现在大元朝风雨飘摇,自身难保,扩廓帖木儿手里的军队还要保卫京畿重地。不过朵而只提出,如果高敏愿意下嫁,扩廓帖木儿也可以考虑。高敏为救元璋,毅然答应。可扩廓帖木儿毕竟是蒙古汉子,做不出这种趁人之危的事,何况元朝只有二十万大军,只够防守,哪还能外调打仗。高敏见求不得一兵一卒,就想返回应天与元璋共同御敌。朵而只也不想见姐姐再回应天等死,只能将她强行留在大都。元璋选康茂才诈降,不仅是因为他与友谅自幼相识,还因为他不会说谎。见友谅时,康茂才身如筛糠,丝毫没有表现出想急切归顺的模样。正因如此,友谅才相信康茂才不是诈降。定边和必先还有些疑虑,当晚设宴想把康茂才灌醉,套出实情。酒到酣时,突然厉声断喝,竟把康茂才吓晕过去。如此胆小怕事,友谅更加确信此人不可能有胆诈降。康茂才清醒后,友谅放心的跟他商量好策应之事,只待三天后在应天城外江东桥会合。三天后,友谅誓师,船舰浩浩荡荡在江面上绵延数里。以康茂才所说江东桥是座木桥,只要拆了此桥,康茂才再打开水门,水军就能直接驶入金陵秦淮河。到时整个应天都在他的炮口之下,全城军民除了投降别无他法。友谅想到即将拿下应天,心中喜不自禁,在发兵前与各将领喝上几杯,算是预祝胜利。这时,秀英一身男装,英姿飒爽的走进陈友谅的大营。此时即将开战,众人都不知道秀英作为应天府使者前来,是何用意。友谅一见到秀英,也是英雄气短,刚才的气概全无,对秀英是客客气气似家中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