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1集
子横与子兰在后宫花园相会,子横履行诺言封王弟子兰为令尹,并以至宝和氏璧托付之。子横决定免去昭和官位,并且将屈原排挤出朝堂。秦国,王宫。芈八子太后独自在偌大的王宫中煮茶斟茶,生着闷气。秦王赢稷来探望母亲,向母亲低头认错。芈八子太后苦苦劝说秦王赢稷,不要再以兵伐楚,放了楚王熊槐,多念念血脉之亲。可是,帝王之心波谲难测,秦王赢稷丝毫没有为母亲说说动,并且让母亲不要再干涉朝政,安安心心享清福。秦王赢稷转身离去后,芈八子太后无力地瘫软在地,哀恸凄悲地嚎哭了起来。深夜,楚国。莫愁抚琴,屈原对着明浩之月,怅然若失。他悲漠地感慨,自己求了一生的美人美政,到头来什么都没有,竹篮打水一场空。莫愁劝慰屈原,就算他一无所有,也还有自己陪伴。翌日,楚国朝堂。太监朗声宣布君诏——楚国新君熊横下令,昭和德高望重,着回家颐养天年,自此免去昭和令尹之位,并扶兄弟子兰上令尹之位。而至于屈原,虽然才华盖世,却拥权自重,遂免去屈原三闾大夫的职位,远远地流放江南。颤巍巍的昭和痛苦地感慨,自己一生为楚,历辅三君,却最终落得如此下次。璧合屈府,莫愁取出了自己大楚巫的华服绣袍,投入了火盆中焚为灰烬。莫愁表示,从今往后,只跟着屈原一人,走遍天涯。兰桂园,屈原的幻境中。少年屈原也最终消散不见,化为点点金光成了一株兰草。秦国,武关。奄奄一息的秦王回忆不断,往事如烟,弥漫在他心中。悔恨、怀念、遗憾、悲恸。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再也不可逆转了。公元前二百九十六年,楚怀王客死于秦,灵柩尸体被运回楚国。楚宫大殿外,新王子横带领文武百官跪迎王躯,一时间,全楚上下披麻戴孝。楚王死后,魂灵化而为鸟名曰楚魂,徘徊飞旋于一袭素衣的苍老屈原头顶。幻境中,屈原与怀王再次来到巍峨后山之巅,俯瞰楚国的壮丽河山,悲怆难耐。楚怀王熊槐表示,自己看了屈原新赋的离骚,他的心意天地知、春秋知、江水知、万物知。只是这楚国江山,自己怕是永远也看不到了。哀乐悲鸣,山河呜咽,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般泯灭不见。多年后,江南的一处简陋别院。屈原与莫愁两人俱已是苍苍白发,两鬓斑白。莫愁用颤巍巍的手抚琴,屈原徘徊叹息。这时,来了一个孩子,要拜屈原为师学习诗赋,孩子的名字,叫做宋玉。山民匆匆来报,说楚王要娶秦女。屈原听后如遭雷击,萎顿于地,目光呆滞地直呼楚国亡矣。楚国,郢都。白起带兵攻入郢都,大肆屠戮百姓。楚王熊横在属下的劝说下逃上马车,带着残部举族东迁,独留下朝堂遗老与后宫妇人。年迈体衰的昭和独自屹立于朝堂,举着令尹权杖怒斥闯入的秦兵。白起扬言放火焚毁楚国朝殿,昭和颤巍巍地上前欲拼命,可是已然无能为力。眼睁睁地望着楚国百年基业付之一炬,昭和惨痛疾呼,最终只能以身赴火,与楚殿共亡。楚殿外,残余的楚军前赴后继地捐躯与虎狼秦军厮杀,最终,屈原之子屈由也死在了白起的剑下。临死前的屈由,呜咽着吐出“满门屈嗣,肝脑报国”的豪言,壮烈牺牲。另一边,老臣景颇招呼着家丁收拾财物预备逃命,这时白起带兵杀到。见风使舵的景颇赶紧献上所有财宝,欲求苟活。可是白起极其看不起景颇的奴颜婢膝,下令将他拉入军营,永世为奴。江南,屈原教导少年宋玉诗赋。屈原带着弟子宋玉,为楚怀王熊槐立墓,血书墓碑——楚魂。
第72集
屈原为楚怀王熊槐立墓碑,以血为书,上写“楚魂”,并带弟子宋玉跪拜。屈原悲戚地对少年宋玉说,让他第二日便离开,远走高飞。宋玉想要留下陪伴师父屈原,屈原表示自己留下是为了楚国江山与国魂;而弟子离开,是为了楚国明日的复国希望。就在这时,自天边飞来金凰,徘徊守卫着楚魂之墓,白发苍苍的屈原欣慰不已。屈原隐居的草庐,秦将白起带着小股秦兵造访。在屈原面前,白起谦卑地以“小将”自称,甚至献上了秦国的白玉相印,诚邀屈原赴秦国与秦王共谋天下大业。可是,屈原哀漠地表示,田已不存,魂无所依,自己这双手如今也只抚得了琴,再也握不住杀人的剑了。白起表示给屈原一天的时间考虑,届时,若屈原还不服从,那么就算自己答应了,自己手底下的兵也不会答应。说罢,白起带着众人离去,并留下守卫严密监视屈原。深夜,草庐中。莫愁为白发苍苍的屈原梳头。屈原回想起昔年自己初识莫愁的青涩年华,回忆起了大君、兄长屈平、父亲屈伯庸、昭和。往事如烟,细细数来悲不自胜。同样苍老年迈的莫愁询问屈原有否后悔与自己相识,屈原坚定地表示绝不后悔。两人谈话间,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飘飘洒洒涤尽了天下愁思。屈原表示,在汨罗的这十年,自己早已经看透了世道沧桑,唯一放不下的,还是楚国的黎明百姓。璧合恍惚间,屈原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昔年威武的屈伯庸端坐在身边;看见了英气翩翩,胸有泰然的鬼才张仪;看见了华服轩贵,眉宇英冽的楚怀王熊槐。屈原哀恸地对着三人感慨无常岁月与命轮,悲怆与无奈相交杂。最终,一切都化为了梦幻泡影,消散不见。翌日清晨,寒风凛冽,雪花飘飞。屈原独自走出房门,默默看了看卧于床榻的莫愁,并将一份竹简叮嘱秦兵交于白起。竹简中直言,楚亡于内里,而非秦国铁蹄。虎狼秦兵攻陷郢都的时候,就是暴秦失人心于天下之时。随即,屈原离开草庐的柴门,在风雪里踽踽独行远去。漫天风雪里,屈原颤巍巍地缓步拖曳在雪地中,如戏幕般回忆起自己风雨飘摇的一生。行至汨罗江边的垂立危崖上,消失多年的少年屈原再次出现,询问他是否想清楚了。屈原神色淡然,透着无奈与哀漠——他变了,却又未曾改变,正如与楚国共生共死的流风,像个归人。屈原缓缓行至崖边,纵身坠下百丈高崖,淹没在了滚滚江涛里,永远沉于冰冷的江水中。临终前,他似乎看到了山鬼来到身边,与他共赴世界彼岸。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殉国。其后,秦将白起脱帽下跪于崖边,敬声高诵屈子风骨,叹大秦不能得而用之。草庐中,莫愁看见了墙上屈原留下的遗作《离骚》,哭泣着瘫软在地。屈原死后,莫愁素衣白裳,一叶轻舟飘然远去,与这尘世再无瓜葛。屈原投江后,百姓在江上投粽子、赛龙舟。以种种方式,寄托对屈原的无限哀悼和绵绵追思。两千多年来,端午以由单纯的祭祖辟邪,发展为爱国忧民的情怀,思亲怀乡的柔肠和奋勇争先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