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缘何这么燃

[热点观察]

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深邃的圆环,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的历史。近年来,红色主题的创作悄然发生了变化,优秀流行的现象作品不断涌现,创作氛围呈现出新的面貌-

为什么红色文学作品如此燃烧

作者:胡一峰(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编辑部主任)

近年来,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电影《夺虎山》、《湘江血战》到《决战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新世界》,从儿童剧《红色蜻蜓》、话剧《顾文昌》到舞剧《永恒的电波》、《沂蒙三章》、杂技、

红色战争大片《湘江血战》信息图片剧照

在这些作品中,红色的故事以一种时间敏感的方式被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了动人的涟漪;红色人物的形象被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红色主题的独特精神深深而广泛地吸引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用理想、信念和人性之美滋养、陶冶和丰富着人们的心灵。一大批红色题材的佳作涌现出来,成为文艺界聚会的最佳生日礼物。

1.让观众与英雄进行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

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物塑造,尤其是红色主题。红色题材作品反映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艺术魅力在于主题的思想性、历史性和叙事性。人是历史和叙事的主体,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展现红色主题艺术内涵的必由之路。

从红色主题的创作实践来看,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都与经典人物有关联,如《红岩与江姐》、《创业史与梁生宝》、《闪亮的红星与潘冬子》、《英雄与儿童与王诚》、《红色女兵与吴琼花》。这些人物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们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新时期,社会面貌和受众的文学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今天,人们仍然崇拜红色故事中的英雄,更渴望与英雄进行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艺术家与时俱进塑造人物形象。

近年来红色题材的成功创作是为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通过拉近人物与当代观众的距离来提高作品质量。儿童剧《红旗》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牛郎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改编的。作品以细腻的舞台表演,多层次、立体地展现了王二小的情感世界,讲述了王二小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让这个经典的红色人物更加成长,让观众以同理心看到王二小心中民族正义的萌发和积淀。因此,当王二小英勇就义的时候,熟悉的《放生的两个小牧牛人》的旋律再次响起,观众都泪流满面,艺术效果感人至深。话剧《顾文昌》摒弃了“高大全”的套路。通过顾文昌在东山的植树治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工作和生活,在较低的层面上叙述,在较高的层面上书写,引导观众进入顾文昌的内心深处,在情感共鸣中体验党的好干部的使命。电影《决战时刻》讲述了在国共和谈破裂时,中共中央领导人进入香山,全力策划建立新中国的故事。这部电影还以平视和温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开国元勋们朴素而醇厚的家和国家的情怀,拉近了历史与现实、领导人与人民之间的情感距离,受到广泛赞誉。

2.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传递着深刻的精神力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暖心灵、陶冶人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主题承载着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文艺创作的宝库。

一百年来,红色题材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不朽经典。它们像一年一度的五环,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的历史;它也像一面明亮的旗帜,标志着人类意志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它更像是一声响亮的号角,激励着中国儿童沿着民族复兴的道路坚定地走向未来。经典的红色题材作品打动着人们的心,总是在表演,不仅因为它们的故事和原因,也因为它们的精神内涵。可以说,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红色主题的独特标志。阅读红色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总是会被饱满的理想主义气质、浪漫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所感动。这是红色主题独特的精神力量。

红色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剧照。简介图片

近年来,以人类文化的方式表达红色主题的精神内涵成为创作者的自觉选择。电影《我的祖国和我》巧妙地让小人物讲述大故事,无论是《前夜》中的林之源、《你好,北京》中的哥哥还是《葛花夫妇》中的反串。在构成整部电影的一系列故事中,主角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然而,正是他们对祖国真挚的爱和依恋凝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巨大力量。影片中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将伟大与平凡结合在一起,将宏大的主题融于烟花之中,使爱国主义从政治和道德的规律中显现为个性化的内心情感,增强了影片的人文氛围。2020年播出的电视剧《新世界》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红色主题也是展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形态演变的应有之义。作品《新世界》并没有落入以往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通过北京三个小人物在体制改革的历史转折点下的人生选择和人生经历,展现了《新世界》来之不易的强大感染力,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相。

这些创作实例表明,如果把红色主题的精神内涵比作一颗宝石,艺术创作就需要通过文字、色彩、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和图像等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角度耐心地润色,使其焕发出无限的光彩,从而以质感和温度传达出深刻的精神力量。

3.现代艺术技术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思想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深度创新,红色主题也不例外。“写什么”和“怎么写”在创作实践中是统一的,特别是红色主题选择之后,“怎么写”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红色主题凝聚着国家和人民的崇高理想,呼应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奋进的宏亮脚步,极具感染力。这种吸引力必须用创造性的艺术技巧来表现。正如文艺理论家童庆冰先生所说,“文学反映生活,不仅是作品的内容反映生活,作品的形式也反映生活”。同样的主题,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处理和创造,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不用说,有一段时间,红色主题被忽略了,英雄形象被忽略了,尤其是革命历史主题被拍成了荒谬的“戏剧”和“雷剧”,这实际上对红色主题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究其原因,不仅是个体创作者的艺术态度不当,更是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红色舞剧《永恒的无线电波》的剧照,讲述了间谍战与舞蹈的故事。信息图片

幸运的是,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扭转,创作作品不断出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红色主题的理解,也重新点燃了人们对红色主题的热情和信心。

芭蕾舞剧《沂蒙三记》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的统一,以激光、投射灯等现代舞蹈美的手段在舞台上呈现“滔滔江水”,生动地展现了“红嫂”李桂芳等32位女性的历史细节,肩并肩地搭起桥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为“红嫂”这一永恒的经典形象增添了新的艺术内涵。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以一种美学的形式诠释了李霞和兰芬的英雄故事,尤其是充分发挥了身体语言在舞蹈艺术中的优势,完成了人物内心戏剧的视觉转换,使人们在美的喜悦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具有“新、难、奇、美”上海杂技艺术特色的杂技剧《与上海作战》,生动地展示了上海艰苦战斗的紧张与艰难,以“无声”的方式展示了人民军队解放上海的历史。借助现代艺术手法,这些作品极大地拓展了主题空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红色主题更丰富的一面。由此可见,立足题材、超越题材是红色题材焕发时代精神、走近当代受众的关键。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一代人有自己的审美,这是红色主题不断书写的根源。只要我们保持丰富的创造力,从时代的审美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和深化红色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的审美关系,红色文学艺术就会不断获得大众的喜爱和掌声。

总之,近年来的红色文艺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和价值取向,注入了新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要求。红色是革命、正义和人民的颜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文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新时期红色题材的创作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接受和通过人民的接受,用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鼓励和引导人民激发民族精神。

光明日报(2020年7月1日,第13版)

推荐连续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