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于蓝逝世,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电影
作者:新京报记者滕超、周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兰在电影《火海永生》中扮演经典角色“江姐”,于昨晚(6月27日)9: 07逝世。中国电影集团和余岚清同志的葬礼委员会发布了讣告。
据讣告,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企业家、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先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余岚清同志于6月27日21时07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99岁。在疫情期间,葬礼将根据家庭成员的意愿进行简化。
——1——6月28日凌晨,导演田壮壮还在一个朋友圈子里写道,“妈妈(余岚清)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正常了...感谢所有关心我母亲的人,我想一个人安静几天。”
余岚清留给观众的作品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是经典。《火中永生》中的蒋捷,《革命家庭》中的周濂,《龙须沟》中的程念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翠岗红旗》中的项五儿...由于余岚脸在事故中受伤,恢复后脸部神经仍有损伤,会有不自觉的抽搐。1974年拍摄完《童子军》后,她宣布了自己的死讯。
玉兰早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戏班时,她的老师熊赛生曾对她说:“表演不是戏剧,而是战场,你会死在舞台上。”
从此,余岚清在舞台上扎根,把银幕当成了战场。就连Xi·英也曾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导演,并继续为中国电影大放异彩。
——余岚清晚年,享受家庭幸福,每天练习书法,画中国画,做运动,每个周末都有家庭聚会,这是她晚年最幸福的时刻。
电影体验可以被称为红色主题的代言人
在出演第一部电影《白衣战士》(1949年)之前,余岚曾在延安的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有8年的戏剧表演经验。她经常下乡为老百姓表演戏剧,表演契诃夫的《求婚》、曹禺的《日出》等戏剧,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1954年,33岁的余岚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干部培训班,在苏联专家库里涅夫的指导下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两年的学习教会了余岚以艺术的方式影响观众,“这样观众离开剧院后还能记得这些角色,就好像他们是他们生活中的角色一样。”
余岚清在电影《火中永生》中扮演姜杰。
余岚清印象最深的角色是《火中永生》中的姜杰。她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革命成就和牺牲都是江姐做出的,但是今天人们给了我他们对江姐的爱。”。当时,作为一个编剧,曾经给留下一句话:“不要演像刘胡兰那样的女主角,也不要演赵一曼”。这对于余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姜姐是个都市女性,她的穿着和举止必须符合都市女性的身份。她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否则她会显得突兀,无法在敌后生存。而姜姐,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必须要冷静和谨慎。因此,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江姐,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余岚清对最后一段特别满意。当姜姐和许云峰一起去刑场的时候,他们没有用强烈的情感去渲染你要去哪里,而是冷静地面对死亡。
余岚清很快有机会证明自己。张俊翔的《翠岗红旗》(1951)找到了她,并请她扮演向武儿,这是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宁都的一个家庭成员。为了塑造自己的角色,在生活中扎根,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她曾在自己的书中记录了当时的经历:“我很乐意在花园里打水采麻,从无技能到应对。吃早餐的时候已经是9点钟了,这顿饭似乎很甜。我整天和他们一起工作,我拒绝放弃晚上用水和风推米粉……”这部电影上映后,余岚清的表现得到了肯定。
在改编自老舍同名戏剧的电影《龙须沟》中,余岚清在《北京小杂院》中扮演一位劳动妇女“程娘子”。在拍摄之前,余岚清不知道自己能否很好地扮演好这个角色,因为余岚清不能在这个角色中发挥“旺盛的力量”。当时,余岚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儿子田壮壮,她拖着肿胀的双腿,参观了北京的许多大庭院和小巷。她还去天桥观察普通人的生活,观察卖蛋糕的小媳妇说话和数票时的态度,但她从未发现这种形象。
打完电话,电影就要开始拍摄了。一天,余岚见了院子里门房的妻子苏轼。她的说话姿势和北京人的品味立刻把余岚和这个角色联系起来。"她对丈夫和儿子的关心是充满活力、大胆、坚强和爱心的."
有人提议将红岩改编成《火中永生》
1961年,余岚曾在医院体检,从报纸上读到小说《红岩》的连载,立即被其中的英雄所感动,于是他有了将故事搬上银幕的艺术冲动。《火海永生》的书名是余岚所构思的,灵感来自叶挺的《囚徒之歌》中的一首诗:“我应得火海永生”。这个题目最终由周恩来总理决定,郭沫若自己写的。通过对角色的仔细考量,余岚所塑造的江姐形象是真实的。
玉兰在电影《革命家庭》中扮演女主角周濂。
《革命家庭》之所以能上银幕,首先是因为余岚清的提议。1960年,余岚读完陶成的回忆录《我的家庭》后非常感动,联系北京电影制片厂把它搬上银幕。最后,她由曾与林加蒲子合作的华水执导,余岚则扮演女主角周濂。在这部电影中,余岚从一个16岁的女孩到老人,离开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远离她的亲戚,陷入深深的麻烦,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她表演非常有层次,并因其角色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到目前为止,余岚清客厅的墙上还挂着周恩来总理和她握手的照片。这是1961年在香山举行的一次电影会议。周恩来总理也来到现场,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的母亲。他亲切地握着余岚清的手,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你演了一个好妈妈!”
“江姐”与“王”的艺术家族
余岚家充满了艺术气息。他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是电影工作者。她的丈夫,是《儿女英雄传》中的“王政委”。他们养育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大儿子田欣欣是一名优秀的音响工程师,小儿子田壮壮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余岚清晚年经历了许多重大手术,但他仍然积极乐观,保持着良好的生活规律,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她家庭的幸福与和谐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它在家里运行,坐在一起聊天,是余兰晚年最快乐的时刻。(编者注:以下文章摘自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余岚清的自我报告。)
丈夫田放
婚礼在十月革命胜利日举行
余岚清的丈夫田放也是一名著名演员,比余岚清大10岁。观众最熟悉的银幕形象是王,他在1964年的电影《英雄与儿童》中扮演的军事指挥官。他们在延安相遇,1938年两人都去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有一次,余岚清看艺术团演出的舞台剧《去马德里》,发现舞台上目光深邃的人是田放,一个他一直崇拜的演员。
5.在电影《英雄与儿童》中扮演王。
早在1937年,在天津求学期间,余岚曾看过田放、严敬主演的电影《壮志凌云》,并对片中饰演田德厚的演员印象深刻。没想到,为了追求真理信仰,他也放弃了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来到了这片艰苦的抗日圣地。
1939年,田放被调到鲁迅艺术与文学学院(以下简称“艺鹭”)担任艺术指导组组长,既当行政人员又当演员。第二年,余岚又被调到“陆毅”实验剧团当演员。她看到一直在银幕和舞台上扮演积极角色的田放在曹禺的著名剧作《日出》中扮演唯一的反面角色,对田放高超的演技印象深刻。
田放和余岚清。
在《艺鹭》之后,余岚和田放一直保持着一般的同性恋关系,余岚对女孩子朦胧真挚的感情一点也没有表露出来。直到田放大胆地表达了他对余岚强而真诚的爱,余岚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在熊赛生老师的介绍下,余岚清认识了田放,凭借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相互信任与理解,他们结婚了。
1940年11月7日,余岚清和田放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婚礼。余岚清回忆道:“我们结婚时,韩冰同志(余岚清在陆毅的战友)送给我一双袜子作为礼物。我平时很少穿袜子。我太高兴了,我只是把脚伸进去,打破了一个洞。原来袜子是韩冰从家里带来的。我从来不愿意穿它们。我没想到他们会被关得太久。想到它们真的很有趣。”
1974年8月27日,田放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3岁。
长子田欣欣
母亲想让他成为一名摄影师,却意外成为了一名音响工程师
因为他是个演员,为了不耽误演出,余岚清结婚后好几年都没有生过孩子。1946年,余岚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个培训班的教员,工作相对稳定。1947年12月18日,余岚和田放的第一个孩子田欣欣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出生。此时,余岚才28岁,深深体会到做母亲的甜蜜滋味。四年多以后,二儿子田壮壮出生了。
20世纪50年代,余岚和田放忙于工作,所以他们把两个孩子送到什刹海体校学习。田欣欣有很好的运动天赋,篮球打得很好。那时,他成为了北京青年篮球队的一员,并经常去其他地方参加比赛。临行前,余岚总告诉我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20世纪60年代,田欣欣也擅长击剑。比赛结束了。不幸的是,他的右眼因对方违反规定而受伤,他被送进了医院。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余岚发了疯,头发一夜之间变白了。医生安慰余岚道:“孩子的视网膜神经损伤肯定会影响他的视力,但他仍然是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来保护他的大脑。”经过多次治疗,田欣欣的外貌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他的右眼已经逐渐失明。
余岚一家人合影,中间是田欣欣,下面是田壮壮。
余岚原希望他的大儿子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但后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录音师。几乎所有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作品都是由田欣欣预先录制的。李谷一、毛阿敏、魏伟、刘欢、蔡国庆等歌手也有表演,田欣欣也参加了录制。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田欣欣是唱片业的著名演员。当时,他录制了热门电视剧《栅栏女人和狗》。
二儿子田壮壮
没有你母亲的支持,你不能申请北京电影学院
田壮壮比他哥哥小四岁。他小时候很淘气。有一次,他从假山上摔下来,摔断了头。余岚清吓坏了。田壮壮只是希望他的母亲不要因为自责而生气。在蓝眼睛里,庄壮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父母几乎不费力气就把他抚养成人。
不幸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年仅14岁的田壮壮受动乱洗礼,下乡参军,但他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知识。1975年,田壮壮复员,被分配到一家农业电影厂工作。1977年高考复试时,田壮壮告诉他的母亲余兰,她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余岚清很惊讶,也有些担心,因为这个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历了十年的动荡,他能弥补文化课吗?但是余岚清最终决定支持他的儿子。结果,我儿子成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8。——田壮壮导演。
余岚年富力强,享受着两个儿子带给她的孝顺和尊重。余岚清生前居住的房子虽然很小,但在大儿子田欣欣的改造下,几乎达到了余岚清认为的“星级”标准。每个周末,他们的兄弟会轮流去接余岚并在自己家里呆两天。每个假期,仍然有家庭聚会。田欣欣和田壮壮,还有余岚和它一起在家里跑来跑去,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余岚晚年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刻,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对这个世界带给她的所有痛苦和悲伤漠不关心,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老人。
李回忆起的“慈母”
曾执导过《大龚铭词》、《橘红》和《血色清晨》的导演李·向《新京报》记者独家回忆了这位“慈祥的母亲”。李说:“余阿姨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革命家庭的母亲和姜姐的形象。她也是一位善良的母亲,陪伴并支持着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成长。”
在李的印象中,余岚清的邀请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和勇气。“我妈妈和余岚阿姨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同事,我妈妈叫她姐姐。大约在1970年,我的母亲离开了北京,是余兰阿姨把她从五七干校送走的。十多年后,是余岚清阿姨第一次邀请我独立执导这部电影。那是在1983年。虽然我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但余兰阿姨在儿童电影制片厂。她说你应该独立导演一部儿童电影,但当时我仍然是谢铁利导演的助理导演。我不能马上放下目前的工作,也不敢保证。当时,陈凯歌和田壮壮也辞去了副董事的职务,转而担任独立董事。虽然我没有成功,但我得到了兰阿姨的肯定和鼓励,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李说,余岚清是她心中的慈母。她毫无保留地支持她那一代电影人的成长,谦虚善良,是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家。
——9——这篇文章是北京新闻娱乐的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使用